
在RLT(Real Life Test,另一性別生活適應測試)已經就緒,準備動SRS(Sex Re-assignment Surgery,變性手術)的MTF(男變女)主角-布莉(原男性名史丹利),手術的前夕接到她/他的兒子陶比入獄的消息,展開一段她/他的橫跨美國/人生的旅程,也是重要的生命經歷,宛如變性者的生命縮影。
一直以為美國的月亮比較圓,美國人對跨性別者(或性/別少數族群)能有較開放的對待,但也不全然,保守者也不少。這部電影有多個面向描述跨性別者的處境:
1.宗教:
宗教是美國重要的力量之一。布莉「假裝」是基督教傳教士將陶比保釋出來,當然最後被陶比發現布莉的真實身份;在陶比發現真象前有趣的橋段:他買了頂棒球帽,也買了一頂送布莉上面的圖樣卻是:I'm proud to be a Christian. (我以成為基督徒為榮)導演似乎在嘲諷部份保守基督教派,假上帝之名,行歧視、剷除異己之實,性/別少數族群還是有權利,以自己真實面貌崇拜上帝,但保守教派卻想「同化」少數族群,真的是上帝的旨意嗎?犯姦淫的女人被抓到耶穌面前,請祂定這女人的罪,耶穌說:你們當中沒有犯罪的,就可以拿石頭丟她;眾人就悻悻離去了。人不是上帝,無權定人的罪。2.基本權利:
旅程重要交通工具被搭便車者給搶走,只留下陶比小時候最愛的布偶;搭便車的少年狠心地搶奪了原本布莉擁有的車子/基本權利,跨性別者被社會剝奪了眾多屬於自己原本該有的權利,跨性別者是弱勢,只好靠著自己的雙腳/單薄能力踽踽獨行在人生旅程。
3.愛情:
印地安牛仔愛慕情愫是布莉在跨越美國/人生的溫暖,牛仔發現布莉車子及財物皆失的窘境時,給予溫暖的幫助,借宿一宿,送她們一程,最後離開時對布莉說:如果有再經過新墨西哥時,再來找他。真令人無限想像:布莉手術成功後,會去找牛仔嗎?他會接受她變性的事實嗎?令人玩味啊!4.親子、家庭關係:
布莉在不得不回家求助時,無奈地敲了父母的「家門」,這道門竟然有加一道鐵門,以為美國家庭的大門只有一道,亦或導演的安排?象徵家庭認同困難重重?在母親認出布莉/史丹利時,她說:趕快進來,別讓鄰居看到了!哈!彷彿台灣歐巴桑說的話,美國月亮並沒有比較圓。對家人出櫃實在件難事,似乎在任何國家地區皆然,人們可能接受朋友、同學或同事是性/別少數,但就不能接受自己的家人是。家庭關係實在是個難題啊!幸好在布莉離開原生家庭時,家人還給予送行。多數跨性別者雖然離開原生家庭,但畢竟血濃於水啊!還是渴望家庭的支持。
從東岸紐約到西岸的洛杉磯,從尷尬的女心男身變性/還原為女心女身,布莉跨越美國東西岸/男身與女身之間,困難重重但豐富的人生。跨性別者必須經歷這樣的人生,勇於面對自己,變性從沒有錯,錯的只有社會誤解。
繼續勇敢走吧!
註:TransAmerica 台灣譯為:窈窕老爸,香港譯為:尋找他媽...的故事。
我要買!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